高原實境 少數民族影展  

這系列影展我看了7部影片,與前幾日所看的幾部影片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其中有種震撼,是議題倏地擴大了,好像一時之間有些無法承受。這感覺在看【西藏.台北】時非常強烈。導演用長毛象和地底的王國做比喻,搭配真實的影像,特別印象深刻的是片頭提到「對很多人來說,下一刻醒來的,也許是明天,也許是來世。」生命的確不如我們想像的長,它可能一個不注意就流失了。這在【蒙古草原 天氣晴】一片中,它反映得更為強烈。原本活生生的媽媽,好像忽然間消失了,成為供桌上凝凍的照片。直至最後,供桌上的照片一張張地增加,令人無限悵然……這裡呈現的死亡,要比【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還要衝擊,訴求點不同,除了無常,以及它是真實的人生切面之外,即使在如此辛苦的環境下,這家人樂觀的面對生活,卻連最基本的「活著」都變成一種奢求。也反映了那些人、那些地方,存在的問題,高原牧民的相對弱勢,除了經濟上得靠天吃飯,冰凍的冷天持續久了或旱了,沒有糧草,動物也只能死去。時代的進步,總把許多人和許多事推到後頭,市場經濟的衝擊,經濟動物的增加造成草原生態的失衡,媒礦的開採也同樣使牧民的生活和土地都受到衝擊,它和台灣的現況類似,都有工商業發展帶來的環境破壞,大家面臨的課題都是一樣的。甚而連醫療體系都只看有沒有保險($),平白失去年輕的生命。而這,也只是整體中的一個切面。然而影片中自然流動的生活樣態,卻呈現了整體的複雜性。

藏人的流亡串連著藏佛教在國外的傳播,這裡面充滿了政治力和矛盾弔詭,也可以說是種諷刺。對於政治,台灣談得很多、也很憤慨,雖然政治是處理眾人之事,然而在權力、利益之下,很多事情都亂了套,在各種操弄中,事情的原貌總是模糊,也總是失了焦。【西藏.台北】似乎想藉由西藏問題,連結中台問題,讓我們去想想,這中間存在著怎樣的差異。記得在片尾,影片的旁白提到,西藏有的,我們沒有,我們有的,西藏沒有,會不會我們所擁有的,都要消失了?回過頭看,當我一開始跟著這部影片的敘事前進的時候,對於西藏的認知確實是十分模糊的,是生活中觸及不到的層面。一路看下來,慶幸的,是身處於台灣這個小島,至少我們距離「中土」還隔了一個海峽,還有屏障,但這表面的自由,也並非是真正的自由。

當然在「高原實境」中,草原風光、人情,那些簡單樸實的一切,那種日常生活的況味,少數民族的生活,看到【黃羊川】便想起【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後來才發現拍攝地點都在甘肅,片中烤麵包用的特別的爐灶和黃土塊製的窯烤馬齡薯,後者像極我們的控窯,很有意思。【晴朗的天空】裡蒙人的馬術表演,甚而可以看到在【蒙古草原 天氣晴】裡騎馬趕牛羊的畫面,轉變為騎機車趕羊的變化。取羊毛、剪駱毛等等牧民的生活與文化。【蒙古草原 天氣晴】中在他們要搬遷至冬季草場的時候,窺見了蒙古包的結構;宰羊宴客的情景,血不落地,所有一切都不浪費,對死亡的民俗禁忌…

看了這些融匯了不同面向的真實生命,胸中有股複雜的感受與情緒。在現代化的台灣城市成長,生活相對而言輕鬆許多,物質條件也更為優沃,但在這中間,我似乎要去想:我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在憤慨之餘,我又能做什麼?

影片連結:

【西藏.台北】吳米森/2008/台灣/60min

【蒙古草原 天氣晴】

【黃羊川】(6分鐘菁華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vo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