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參與了@STUDIO舉辦的【廣告DNA】系列講座中的一場,感謝我的同事分享了加場的訊息,才有幸參與。

以下摘錄筆記>>

.注意自己所在的位置、產業會有什麼變化(趨勢觀察)

.回歸到自己身上,建立自己的人生藍圖

.不要困在選擇題的模式下,不做選擇題
   當你在做選項時,你就只有單一的A或B版本,

.創意不做選擇題,而是做聯集

.為自己設一個成人版的抓週,每件事都可以試一點

.找出自己真正喜歡,能夠樂此不疲、廢寢忘食也不厭倦的事,它就是你的人生火爐

.最厲害的人會懂得急流湧退,保住自己的人生火爐

.當你做了你很喜歡的事,你便完全無法退休,因為這已成為你血液裡的一部分,
   你很少聽到一位作家、畫家、實力派歌手、……說要退休的。

.人生就是一連串找出口的過程

.將最喜歡的事擴大,研究自己的優缺點,找出最根本的人格特質,將喜歡的事與自己的人格特質加以結合

.活出創造的人生而不只是接收

.一個「好」的東西,是所有人都喜歡的

.把現在無法改變的命運或現實加上自己喜歡的事情

.時間管理:先要了解自己的個性,以相應的方式 /必需做的事,第一時間做完
                  需要「自我克制」的工夫
                  腦的結構裡面,我們特別會去做有報償的事,因此可以為自己安排一些報償
                  把完成日定出來,往回推進度

.知識的平衡性,補回另一半的腦袋
   ex:本身是文組,則加強理科的知識

.書的價值遠遠超過你所想像

.看書的目的是從別人的觀點來看世界
   我們常以自己慣性的觀點看事情,很少用別人的觀點看事情

.挑書的過程就開始了解為何看這些書,為何對這些書有興趣,或為何對某些書沒興趣,遇到不吸引人的書,你會如何改造它
   在選擇任何東西的時候,都去了解自己為何如此選擇

.不停地緞練你的腦袋,你在做每件事的時候,你的選擇和觀察都是一種緞練

.你在看一本書的時候,從看目錄的時候就思考自己會怎麼寫這本書
   做一個創作者/用創作者的腦袋,在接觸任何東西時,都能夠以自己的觀點重新創作、思考

.提案的方式→依照對方的個性、喜好,提出作品中相對應的觀點(說他會想聽的話)

.如果你要觀察一棵樹,要用畫一棵樹的時間,才能觀察到裡面最細微的東西

.多看電影的幕後花絮或傳記電影

.透過全觀的方式找到最好的角度/複眼/100架攝影機

.建立自己的資料庫與分類系統

.研究暢銷書怎麼紅,而不是內容,了解它填補了大家哪部分的缺口

.真正的創意是接受現況,並且改變現況,跳到一個你認為好的地方

.把過去錯過的東西再拉回來,重新學習它

.所有東西你都要回到人家是怎麼創造出來的

.想盡辦法把今天過成你最想要的那個版本

.不要害怕作更大的夢

.我們在關鍵的事件所投注的反應,就像按不同的樓層,
   我們每天都在創造一些事情,如果你不滿意現在的自己,現在的自己是由過去的反應創造出來的

.抓出人生中最悲慘/挫敗的事情,拉出來,往前推,看是什麼關鍵點造成現在的結果
   我們都以為我們是被命運所控制,但同樣的劇本若由不同的人來演,結果會不同

.如果你不是這個名字、這個人,請問你是誰?你會是誰?你可以過什麼樣的生活?你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生命其實都在變化

.大自然不停地改變「界限」,它沒有框架

.人生沒有答案可言,是一場又一場的冒險

.每片葉子都有生存的意義,沒有辦法比較
   大自然裡面沒有比較和競爭,自然是和諧的

.水有不同的速度,人生也有不同的速度

.當你想做一件事的時候,你有一萬種理由;當你不想做一件事的時候,你有一萬種藉口

.工作的意義是,你在自己的崗位幫助更多的人

.答案就在問題裡

.想盡辦法把你人生的每一天活到最好,好到有人拿任何條件來跟你交換你都不願意

【相關影片】

演講中播放:

 你比你想像的還美(多芬)

極光

 

 善意的迴旋

 

6分鐘看地球

 

相關/延伸:

今天暫時停止

@STUDIO下午場【文案與創意

台灣式言談-【打造誠品文案天后-李欣頻】

 ---------------------------------------------------------------------------------------

那天一早,天陰雨。聽完講,心大開。步出大廳,大晴天!Amazing!

在欣頻老師談到跳脫選擇、跳脫無法改變的現實狀況,調和自己喜歡的東西重新塑成自己可以接受的樣子時,
心裡浮現多年前阿筆老師在播完《海上鋼琴師》電影時談到的一句話:「找到限制,找到自由」。
事情常常無法如我們所願,而在工作上,也絕對有各種不同的限制,
設計本就是一種有所限的東西,它有所聚焦的對象、表達的方式、經費的限制⋯⋯,
這種形式的創意,是一種接受、一種創造、一種轉換。

想想選擇題模式不知從何時開始入侵我的腦袋,記得小一點的時候,還蠻喜歡那些需要書寫的問答題,
因為有較大的發揮空間。只是不知何時開始,越來越多的是非選擇,習慣了,反而不知如何抒發自己,
用自己的觀點描述事情,慢慢的也接受了這樣的思維模式,也漸漸被化作人生決策的模式,想來真是蠻恐怖的。

講到感情的變化,則讓我想起昨天在FB上看到描述愛情的六個歷程的影片(here),
人和人之間,即使曾經那麼緊密,都還是有可能因為一些事件和所選擇的、表達的而改變,
其中的關鍵點,還真的很需要仔細地抓出來看看,我也想到自己生命中最挫敗的那段時光,
確實在某些地方做了一些決定,影響了後續的發展,「事情是中性的」,要從情緒中出逃,
還真需要殺一些腦袋裡的木馬程式呢!

憶起上週看了雲門2「春鬥」,也思索著,如果是我,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那個晝夜轉換間的Blue Hour?
會用什麼方式形容腦子裡紛亂雜沓的思緒?用文字?用圖像,還是其他?
而那個「搞不定」,我會是哪個角色?我自己怎麼演繹呢?挺有趣的⋯
(是該好好緞練一下腦袋)

關於創作,我能否不把它想得那麼嚴肅呢?

先前做研究時,聽靳叔的演講、看他的著作,一樣強調觀看的方式、體驗生活,
大自然的和諧、變動不居以及生滅循環不已,對宇宙法則的觀察和體悟,
都是創意的源頭活水和大寶庫,看著影片,就已經有莫名的感動,
若能親歷其境,想必會是更為深刻的體驗。
我想創意和許多人生哲學或許都是殊途同歸吧!

【後記】

觀看了Garr在TED演講時的簡報〈Be Like Bamboo〉(虛懷若竹)之後,與友人聊到''unlearn''的概念,
想起陶喆在TED Taipei演講時也提到過這觀點,其實和清除腦袋裡多餘的木馬程式的觀點是一致的,
又憶起著名的雕刻家朱銘亦曾提過,不巧就在舊文中找到了原文連結〈朱銘美學觀:藝術即修行〉,
能夠達到那種忘而不忘的境界,真可說是種很高段的修行了。

這一回收穫超滿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vo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