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草紋,又稱「卷枝紋」或「捲葉紋」是一種典型的瓷器紋樣。主要從忍冬紋發展而來,是以柔和的波狀曲線組成連續的紋樣飾帶,在唐代即已十分盛行,流傳至日本被稱為「唐草」,其構圖似纏枝紋,以植物枝莖作連續波卷狀變形,波狀線又與切圓線組合,作二方連續展開,形成基本樣式,再以切圓線為基幹變化出有規則的草葉或莖蔓,形成枝蔓纏卷的裝飾花紋。
卷草紋的前身可於南北朝時期的石窟裝飾中看到。石窟中大量植物花卉主題的裝飾,其中有種呈翻捲狀側面三葉樣式的紋樣運用最多,以波狀結構的連續形式出現,即是「忍冬紋」。忍冬紋是隨著佛教藝術在中國的興起而出現的一種外來樣式,其名稱源自日本,與現實中的忍冬草(又稱金銀花)造形相距甚大,難以找出其相應造形。然而作為裝飾紋樣,多是經過設計者主觀處理後的理想化造形,並非皆能於現實中找到原型,此外,忍冬紋最初是以印度佛教裝飾中的一種樣式傳入中國,在中國流行亦與佛教裝飾相關,而對忍冬紋裝飾原型的考察發現印度佛教裝飾中使用此一主題者乃是由希臘傳入,在古希臘的建築與陶器裝飾中即已出現忍冬紋飾,往往與掌狀葉紋組合使用。而希臘的掌狀葉紋是受東方的埃及等文明的影響而產生,掌狀葉紋與掌狀棕櫚葉形紋樣在古埃及即已相當普遍,是由埃及的蓮花紋變化而成,最後再被希臘人創造出忍冬紋,最後隨著印度佛教再傳回東方。
忍冬紋在中國僅流行於大量吸收外來式樣的南北朝時期,唐代即逐漸演化為獨具中國特色的卷草紋樣,原來傳入的紋樣便漸漸少被使用。而從春秋戰國至秦漢,中國的裝飾藝術傾向於富流動感的、虛實相生、婉轉自如的雲氣裝飾所體現的內在精神,對此種曲線盤旋的抒情性與迴轉流動的韻律感的掌握如文學中的「賦」、「比」、「興」,貼近於性情的抒發及意象趣味的追求。作為植物題材的忍冬紋則恰為其形象找到依附,兩者結合而形成卷草紋。值得一提的是,卷草紋雖是雲氣形式的具體化表現,但其並非以自然中的某一物像為具體對象,而是如同龍鳳形象一樣,集多種植物特徵於一身,經誇張形變而塑造出的意象性裝飾。
卷草紋幾經流傳,也到了將之稱為「唐草」的日本及一些鄰近國家。
亞洲的卷草紋與西方的植物紋呈現出全然不同的審美觀。從古希臘的掌狀葉紋、忍冬紋與莨昔葉紋到中世紀的個種變化形式,大都以秩序性的等距排列方式呈現,著重數理的比例之美;而亞洲地區則是以流動的、無法則的和諧性為主,展現意象的特徵,故卷草渦紋與「生命樹」的意象重疊;生命樹起源於埃及與古代東方,象徵豐穰。「宇宙的生命力」、「繁榮與豐穰」、「死與再生」等,都託渦旋的植物紋樣展現其世界觀的生命原理。
用卷草紋包裹物品,則表示轉移其渦力於物品之上,欲喚醒沉睡於物體之內的力量,於是「物」有了「心」;亞洲的渦旋紋與人心、物心結合成為神聖的造形,成為潛藏於萬象的花紋。繁茂的卷草紋不僅在包覆物品之用,也成為建築、武器、家具、湯碗、衣飾、…之裝飾,使生活空間裡的所有物品表面躍動起來,而內部也被注入了活力。此外,卷草渦的造形,也反映了生命樹之呼吸及眼睛所看不見的植物之豐穰吐息。樹葉因陽光吸收了二氧化碳,吐出大量的氧,持續賦予大地生命活力的新鮮氧氣與「豐穰的吐息」,在印度即被描繪成激烈的渦旋圖樣,名為kalpavrksa,賦精靈以助力,動物(聖獸)自其激烈的運動之中誕生;豐穰的吐息,反映在氣流或水流之滾滾流動,與擴張於宇宙全域之脈動渦力共鳴。
資料來源:《亞洲的圖像世界》/杉浦康平 著
神洲博古網 、 Hudong互動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