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傘,古時候稱之為「蓋」。

《孔子家語》中記載:「孔子之言郯,遭程子於途,傾蓋而語。」文中的「蓋」,指的就是「傘」,直到唐朝李延壽所寫的《南史》《北史》之中,才將「華蓋」定名為傘。傘,相傳是春秋末年魯班的妻子雲氏從涼亭得到靈感而發明:

“劈竹為條,蒙以獸皮,收攏如棍,張開如蓋” → 竹子劈成細條狀,並且在竹條上覆上獸皮,形狀有如亭子一般;收攏如棍,但張開卻又如蓋,此即傘的前身。

初期的傘多以羽毛、絲綢等物料製作,在纸張發明之後絲逐漸為纸所取代。油紙傘實際出現的時間不明,約於唐朝傳 至日本、朝鮮。宋朝時稱之為綠油纸傘,明朝開始於民間普及,《天工開物》提到:「凡糊雨傘與油扇,皆用小皮紙。」,沈括《夢溪筆談》也提到:「以新赤油傘,日中覆之。」江南地區由於氣候潮濕多雨,當時製傘業十分蓬勃。

此外,古時的傘不僅是實用的器物,同時也是達官顯貴用來彰顯身分地位的一種裝飾品,更是統治階級詮釋的象徵;帝王出巡時,總是會有長柄扇、「萬民傘」左簇右擁,尤其在他們所乘坐的車輿上,也都會張著大傘,藉以表示「蔭庇百姓」的德澤。而根據官位職務不同,「羅傘」的大小、顏色也都嚴格區分,此一慣例一直延續到明朝。

「傘」和「繖」兩字相通,因為古時候的傘是以絲綢或布作為覆面,但因絲質材料難以承受大雨沖打,日常使用仍有不便之處,況且絲綢價格昂貴,並非尋常百姓負擔得起,故而使傘成為王公權貴的階級象徵。一直到漢朝之後,由於紙張的發明,以紙為覆面的傘才出現,紙張當然無法承受水的滲透。經過後代不斷巧思改良,終於演變為油紙覆面的油紙傘。

到了唐朝,紙傘傳入當時全面「唐化」的日本,16世紀時則傳入了歐洲;1747年左右,英國也出現了第一把傘,傳說是由前去中國遊歷的英國人帶回研製。而文藝復興時代的義大利的達文西也受到傘的啟發,設計了人類史上第一個降落傘;18世紀工業革命時代所發明的傘齒輪,據說也是仿照傘的截面形狀所設計而成。

1957年,北京師範大學老焱若教授從人體肘關節能曲能伸而啟發,想到若能根據這個原理,製造一種像人的肘關節一樣伸曲靈活的折疊傘,人們攜帶起來就方便多了,於是,他對現行傘進行改進,設計出了圖紙,並親手制定出加工工藝及模具設計,最後與北京一家機械加工廠——中孚工廠達成協儀,由該廠承制並銷售。折疊傘因其攜帶方便而深受廣大群眾歡迎,沒過多久,便在全國各地流行開來,便於攜帶的折傘於是開始蓬勃發展。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楓築雅韻blog

               美濃 李家傘:傘的由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vo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