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常難以企及的時間來到電影院-《看見台灣》。
入場前,一群小朋友和高中生團體夾雜著觀影民眾魚貫而入,發出陣陣嬉笑、交談聲,手中飄來陣陣食物的香味。
不知道對他們而言,觀賞這部紀錄片的意義為何?但我想,他們一定能夠藉此看見不一樣的台灣。
- Nov 18 Mon 2013 20:27
看見台灣
- Aug 01 Thu 2013 20:47
建築是居住的機器
一棟建築無論多麼巨大,仍然有它消逝的一天。
觀看代謝派建築展中,這樣含義的一句話撼動了我。是啊,再怎麼宏偉、華麗,最終都逃不過「死亡」。在時間的流裡,建築亦如同生命一般脆弱。
一場災難,就能讓一切全都成為斷垣殘壁,一片廢墟。(至於是什麼災難,就要看倒什麼楣了!)
戰爭、地震、火災、颱風、海嘯、飛機失事、都更、政客……
那麼,畢生追逐一棟自己的住宅或是房產,是否真那麼重要?
恰巧今日就看見這段影片:
想起建築大師柯比意說的:建築是居住的機器。
房子就是拿來住的。然而最基本的居住權,我們卻很難擁有,處處都在炒樓炒地,大埔案也是這麼炒出來的。
為了追求居住的權利,小民如我們,每日辛苦地扛著貸款,購買一幢沒有保障的房子。
在這個流動率極高的時代,房產的必要性是不是相對的降底了?那麼過去「有土斯有財」的觀念,綑綁了我們什麼?
- May 29 Wed 2013 21:00
超越視界-亞科夫.亞剛回顧展 觀後感
- May 18 Sat 2013 15:35
原來,我是這樣作創意的-龔大中
- May 23 Mon 2011 14:49
平凡中的不凡
- May 22 Sun 2011 00:26
心靈的旅程-- 黃明正
今天聽了美力台灣(我有參加到)的第三場演講-心的旅程 是我相當期待的演講主題。
許多常旅行的人,都能分享許多旅途中的點滴收穫,那些故事聽來總是特別動人。
而今日的演講,讓我十分感動。
- Apr 23 Sat 2011 15:28
保持進行式-一半是觀者,一半是行者
- Feb 11 Fri 2011 21:08
制服計畫
印度的Sheena Matheiken發起的《制服計畫》(The Uniform Project),目標為無法上學的孩子籌措經費。
此計畫是以一件黑色小洋裝為一年365天的穿著,配合回收的、舊的或是手工的單品做搭配。雖為同一件衣服,但每日仍能有不同的風貌。Sheena Matheiken希望藉此喚起大家對發展過度的消費主義的重視!
這是個有趣的idea。至少說明了,只要善加利用與搭配,女人的衣櫥不必永遠少一件也可滿足"求變"的需求。
(OS:雖然~這仍需要其他為數不少的單品來搭配,才能滿足造型變化的多樣性。)
不過,正面的看,計畫所提倡的減少無謂的消費和不必要的浪費,仍是個人能夠輕易做到的事情,亦為自己帶來創造(新)的樂趣。
TED--SHEENA MATHEIKEN "THE UNIFORM PROJECT"
UNIFORM PROJCET: http://theuniformproject.com/#!pilots
- Feb 10 Thu 2011 22:08
東西的故事
許久之前,在網路上看了「瓶裝水的故事」。
年前,在圖書館意外翻到《東西的故事》(時報出版,2010)這本書,書上的小圖讓我想起那段影片,便帶回家一閱。讀完《東西的故事》卻讓我感到無比震驚!原來生活中看似正常的舉措卻是帶來環境禍害的根源--包括我們的思想和事不關己的態度與行為。在環保、永續等口號齊發的今日,我們仍然不停地在製造不環保、不永續的東西,做對環境、對地球有害的事。消費主義將所有人塑造為消費者,以經濟和短暫的快樂誤導大眾大量地從事消費活動,對於企業的「有計畫廢止制--好縮短汰舊換新的速度」和大量的「外部成本」視而不見。各式各樣的有毒物質,隨著東西的製造、使用與廢棄充斥於每個人的生活周遭,這使我們全都陷入一個誰都逃不掉的循環迴圈當中,那些個有毒物質、重金屬也隨著國際化的工業發展(破壞行動)國際化了。
然而,仔細一想,自己卻是一直在學習與從事促進消費的推手的行業--廣告、商業設計、包裝、行銷…。也就是說,我也成了最大的幫兇!!不同於生產製造的產品設計師,能夠以改善設計與材料的選用來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我想我得好好思索做為一個商業設計者,應該如何調整才是!
以下為相關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