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研究所 (2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Fuck The Rain umbrella

不用多說,看了就明白!

Yvo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傘的構造大體是傘柄、傘骨、傘面三部分。
傘柄是傘的主心骨,支撐著整把傘,主要是用木頭、竹子、金屬等材料製成。
傘骨是支撐整個傘面的,它能折疊能撐開,便於攜帶。
傘面是傘中最重要的部分,擔負著遮雨的責任,製作材料有塑膠布、油布、綢布以及經久耐用的尼龍布…等。

Yvo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現今使用的「洋傘」,是源自油紙傘的改良,故關於傘的文化,亦是從過去傘最盛行時的「油紙傘」樣貌延續而來。

其文化上的意涵概如下述:

Yvo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傘,古時候稱之為「蓋」。

《孔子家語》中記載:「孔子之言郯,遭程子於途,傾蓋而語。」文中的「蓋」,指的就是「傘」,直到唐朝李延壽所寫的《南史》《北史》之中,才將「華蓋」定名為傘。

Yvo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傘是遮陽擋雨的好工具,不同的傘有不同的功能,適於不同地點與狀況,以下是傘的分類:

Yvo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傘的生產程序:

製造

上游- 傘骨、傘中棒構造及傘布紡織布

中游- 將傘骨及中棒組合成傘骨架,傘布染整及防水處理

下游- 將傘布縫成傘面,並與傘骨架組合成傘

Yvo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產業觀光在這些年受到政府重視,並提出了輔導計畫,協助產業轉型,以求更長遠的發展。

目前全台各地的觀光工廠如下圖所示:

Yvo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應時代潮流的改變,及以服務至上的產業觀光概念之興起,為存在已久以製造為主的工廠體系之中,帶入新觀念與發展方向。

Yvo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產業界說

我國製傘工業體系完備,範圍依製程可分上、中、下游三大部分:

上游- 傘骨廠、傘布織送廠

中游- 傘骨表面處理廠、傘布印染廠

下游- 組合裝配廠

Yvo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民族與植物傳說

臺灣的原住民因其文化進展較慢,生活方式原始,故其傳說內容自亦樸實憨直;但坦率天真,可謂其特質。至於內容方面則充份反應出每一民族的民族性與特色,Paiwan族與 Ami族者較曲折細緻,出自Bunun族與Tsaou族者略帶粗野勇猛,出自Atayal族與Sazeku族者具備直截雄勁之風。(文內之原住民語,悉按羅馬字拼音法譯出)

Yvo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這是一篇限定共同作者觀看的文章。
    若您是共同作者,登入後即可閱讀。

卷草紋,又稱「卷枝紋」或「捲葉紋」是一種典型的瓷器紋樣。主要從忍冬紋發展而來,是以柔和的波狀曲線組成連續的紋樣飾帶,在唐代即已十分盛行,流傳至日本被稱為「唐草」,其構圖似纏枝紋,以植物枝莖作連續波卷狀變形,波狀線又與切圓線組合,作二方連續展開,形成基本樣式,再以切圓線為基幹變化出有規則的草葉或莖蔓,形成枝蔓纏卷的裝飾花紋。

Yvo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原住民的特色除了他們鮮豔的服裝外,還有在慶典場合時每個人頭頂上色彩鮮豔的花環。

卑南族是台灣原住民族中最愛花的民族,雖然不是只有卑南族才配帶花環,如魯凱族也有頭戴百合花象徵女性貞潔的習俗,但以其形制的一致性及花環所代表的男子成年意義卻是其他族群所沒有的。

Yvo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設計實務課的校外參訪來到了美可特品牌公司,學姐學長與我們分享了一些觀念與看法。

pp00 085.jpg

學姐首先提出她認為研究生該學習並具備的四種能力:

1.溝通力

能理解對方問題與需求,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及「語言」的部分(外語能力)。

2.國際觀

瞭解並洞悉世界上發生的事,培養對任何問題的個人觀點。亦即透過對世界、周遭的關心,瞭解並產生自己的獨特想法,透過印證和學習,找出「正確的」方向、做出正確的判斷。

3.企畫力

解決事情、釐清問題的能力。

特別提到在設計的過程中被客戶改稿可能的原因有二:1.客戶對問題不清楚 2.設計者自己的認知不清

4.執行力

執行力是所有項目中最重要的,具備了上述三點,還需要有執行的能力,才算完備。

pp00 086.jpg

此外,透過跨領域與異業結合,能夠撞擊出不同的火花,也能成為設計的養分,試著從各種不同的領域尋找與歸結當中的共通性,也是我們應該嚐試的課題。
再談到設計師的類型,則可分為企業內(in house)的、以及設計公司的兩種,企業內部的設計師所進行的工作內容較封閉、單純,因此易失之停滯,導致錯估趨勢;設計公司的設計師由於接觸的案子較廣較多樣、變化性較大、挑戰較多,而較能夠保持「新鮮」。不過終歸還是看各人的心態,是否有在持續成長、提升,而非原地踏步。然此兩種類型的設計工作,仰賴的是自己的「個人定位」而適性發展,並無好壞差別。

在一連串的談話過程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設計是一種未來性的思考」,有時候在埋頭做設計的過程中,常會忘了這回事,忘了設計是走在前端的。於是很慣性的只悉心琢磨在眼前所看到的,而忽略了宏觀的部分,或者說對於資料的蒐集與趨勢的探查還不夠銳利,想來我自己就有這種不夠宏觀的狀況,是需要積極調整一番呢!

此行收穫可不少呀!

Yvo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20 Tue 2009 11:26
  • 書寫

從學會拿筆的那一刻起,書寫,伴隨我們一輩子。

Yvo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造形思考課堂上,談及「完美」與「不完美」,探討了「完整」與「完成」。

向來希望作品能臻「完美」,然什麼才是真正的完美?

那樣的美是否就是美?

世上沒有完人,是否也無所謂完美?

建築中有人欣賞廢墟的殘美,也有管線外露、結構外露或清水模這類粗獷的、像是未完成的美;古蹟維修界有一派的觀念,呈現的是一幢建築的生命歷程,認為建築與人一樣有生、老、病、死,主張維持或延長建物在這世界的生存機制即可,不需特意去做修復的動作,這是建物必經的歷程,因此保留了每一個時期留在建築上的歷史痕跡,不因修復(護)而加深破壞。

提到「修復」這門複雜的學問,修與不修、修多少,是古蹟維修中很難拿捏的部分,有些人不愛使用「修復」一辭,而選擇使用「修謢」,差別在於「修」的程度,『修復』是希望回復到過去某時期的狀態;『修護』則是僅修補重要結構或是面臨風化侵蝕等狀況的部分,著重於延長建物的生命,強調減少「干預」。幾年前隨著修課,看了些相關的案件,也在生活中發現到台灣許許多多的古蹟(或歷史建築)一修古味就不見了,完完全全成了另一棟「新」的建築樣貌,反失其原先歷經歲月流逝而烙印的痕跡,抹除了其上的「歷史」,我不知道這樣的「完美」是否真的「完美」?但我不認同這種非要修到如此新穎才叫修古蹟的概念。

造型思考課中,老師提出「愈少的完整、愈多的自由,殘缺給予更多的想像空間。」一說,我想著,或許古蹟這一對象存於今的意義,除了歷史、文化的價值,還有讓人發思古之悠情的空間場域吧!越多的修繕只是徒增破壞罷了,畢竟誰也無法完全明白過去的全貌為何,又或者,哪個時期的樣貌才算是全貌呢?如此看來,也許殘缺美更適合它。

Yvo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的課程接觸到一些文化方面的知識,也讓我想起曾經閱讀過一篇關於「烏龜」的文章,摘述如下:

Yvo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紅樓夢》的初名《石頭記》延伸而出「找一個石頭的故事」主題,我選擇了『石敢當』。

Yvo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Way >> Google Serch page 1 (前10)

Yvo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廣告媒體設計研究的第一堂課,小漢老師播放了幾部廣告片。其中泰國的這支廣告最讓人感動!

一個自小聾啞的女孩在看了街頭藝人的表演後,立志學習小提琴。

但學習過程中受到另一個女孩的打擊與嘲弄,使她迷失了自己,當她重回兒時聽表演的地方,再遇上當時的街頭藝人,對於她的疑惑:為什麼我跟別人不一樣?街頭藝人給了她另一個角度的思考:為什麼要跟別人一樣?又說:音樂,是可以看見的。閉上眼睛,就可以看見它。自此之後,她向街頭藝人學提琴、一同演奏,開始追逐自己的夢想。後來兩個女孩一同參加古典音樂競賽,另一個女孩因為嫉妒以及恐懼失敗,在比賽前找黑道打傷那個街頭藝人,並把他送給女孩的琴砸壞。最後女孩帶著用膠帶黏好的琴上台表演,並用她的音樂感動了所有人。

劇情的舖陳在進入最精彩的中段時,開始出現交錯的轉場效果,將嫉妒的女孩的情緒轉化融入其中。到最後女孩上台演奏時配合著全世界彷彿繞著她運行的運鏡方式,再帶出蝴蝶從蛹蛻變為蝶,迎向陽光,成為片中的一個隱喻。

在這之中,我對於街頭藝人對女孩說的那段話特別有感覺。正如上一篇朱銘的文章中所提及~長久的學習過程,收了太多別人的東西,遺失了自己。當我們漸漸變得跟別人類似,或者產生一種慣性,這段話也是一種提醒。我想,所謂的「閉上眼睛,就可以看見它。」指的是用心去領會、感受、觀照身邊的一切,將這些東西變為創作的本源。

Yvo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